关键词
生态文明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坚定不移巩固绿色生态优势,做好治山理水、显山露水文章,奋力谱写美丽中国“江西样板”南昌篇章。
污染防治:
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
持续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巩固城区雨污管网建设改造成效,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。持续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开展“宁静南昌”主题活动。
生态保护:
加大“微笑天使”江豚保护力度
扎实推进生态环保督察及警示片反馈(披露)问题整改。
巩固拓展长江“十年禁渔”成果,加大“微笑天使”江豚保护力度。深入实施河湖长制、林长制,科学开展国土绿化、退化林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行动,如期完成全市44座“十四五”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。
绿色低碳:
探索推广“碳普惠”应用场景
强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基础能力建设,力争完成“十四五”碳排放强度下降20%目标任务。强化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运用,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。
推进CCER林业碳汇开发项目试点,探索推广“碳普惠”应用场景,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。
关键词
民生福祉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,兜底兜牢民生底线。
促进就业:
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6万人
落实就业优先政策,更大力度帮助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,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6万人。
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,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。
推动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顺利验收,持续擦亮“创在洪城”品牌。
公共服务:
新增学位4.2万个,建设40家“幸福食堂”
推进24个中小学校网点建设,新增学位4.2万个,加快南昌中学、行知中学、洪都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。
构建市、县区、社区三级托育服务体系,城市社区托育机构覆盖率保持在50%以上,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.5个。
推动市中心医院瑶湖院区、市人民医院经开院区分区分步试运行,南昌市立医院新院、洪都中医院赣江新区医院分期分步投入使用;打造基层“一院一特色”,全面唱响中医服务“洪都品牌”。
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,建设40家社区老年“幸福食堂”、10个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。
社会保障:
开展肺癌等慢性病免费筛查和早期干预
推动社保扩面提标。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,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。深化医防融合,强化慢性病管理,开展肺癌等慢性病免费筛查和早期干预。
文化生活:
加快建设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
深入实施艺术创作“四名工程”,打造一批文艺精品。发展群众体育事业,加快建设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。优化孺子书房运营管理,打造更多主客共享、特色鲜明的“城市会客厅”。
关键词
平安南昌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学习深化“邱娥国工作法”,建设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。
化解风险:
深入开展打非“洪网”专项行动
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,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控。加快构建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。
深入开展打非“洪网”专项行动。
推动“白名单”项目扩围增效,“房地产26条”等政策持续发力,助力更多群众“圆梦安居”。
安全生产:
完善城市安全设施系统化建设
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,大力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,全力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及灾害事故。
持续构建“一件事”全链条监管体系。加强重点领域监测预警,抓紧抓实“九小”场所消防安全综合治理、电动自行车综合整治专项行动。完善城市安全设施系统化建设,守护“城市生命线”。
社会治理:
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
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,加强农民工工资清欠源头治理。完善乡镇(街道)协调响应评价机制。
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。提升“雪亮工程”应用水平,升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,持续擦亮“昌治久安”工作品牌。
洪观新闻·南昌晚报记者 杨小勇 胡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