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2025年,南昌市将聚焦“走在前、勇争先、善作为”目标要求,以“干字当头、奋发有为,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,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,切实保持社会和谐稳定”为工作主线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,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,深入推进“一枢纽四中心”建设,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。
关键词
扩大需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更好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,推动促消费和扩投资协同发力,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提振消费:
培育打造10个以上县区夜间经济街区
深入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,全面提振汽车、家电、家居等大宗消费。培育打造10个以上县区夜间经济街区,建设30个城市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。发展首发经济,培育服务型消费热点。规划建设南昌国际会展中心,办好针纺时装周等活动,争取全年举办规模以上展会140场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,发展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健康消费,开展电子商务“十百千万”行动。
有效投资:
力争全年实施省大中型项目约400个
吸引民间投资参与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。力争全年实施省大中型项目400个、市重大重点项目超1000个,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100亿元、超2300亿元。
关键词
科技创新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,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创新平台:
打造全省科研中心集聚区
加快建设瑶湖科学岛、未来科学城,打造全省科研中心集聚区。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争创国家级、省级科技创新平台,支持在昌高校和央企开展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,加快国家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建设,推动南昌实验室如期竣工交付。
企业创新:
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
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、新型研发机构,推动年营收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。加大科技领军企业、独角兽、瞪羚企业培育力度,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,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净增100家左右,推动更多企业向新提质、茁壮成长。
成果转化:
力争全市技术经纪人突破2000人
开展科技大市场建设,支持建设一批中试基地、概念验证中心。力争全市技术经纪人突破2000人,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5%以上。强化与G60科创走廊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协同,建设一批“研发飞地”。深化校企合作、校地合作,办好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活动。
科教一体:
支持企业引聘专家担任“科技副总”
加快中国(南昌)现代职教城建设。支持企业从高校、科研院所引聘专家担任“科技副总”。继续每年吸引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,办好“洪漂人才荟”、洪城就业“职”通车等活动,持续唱响“天下英雄城 聚天下英才”品牌。
关键词
现代化产业体系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坚持制造业立市,建设具有南昌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“8810”行动:
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
围绕电子信息、汽车及装备等优势产业,低空经济、VR等新兴产业,未来材料、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,打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“组合拳”。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支撑引领作用,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生产效能提升10%以上。
每个县区(国家级开发区除外)明确1—2个主导产业,主导产业首位度每年提升10%左右。大力发展低空经济,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。
数字经济:
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10%
围绕构建“一核三基地多点支撑”格局,加速推进11家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。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%左右。
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广泛应用、深度融合。培育发展省级“数字领航”企业5家,“小灯塔”企业30家左右,建成5个左右省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,带动更多企业乘“云”而上、借“数”发展。
招商引资:
着力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160个
市级每季度召开一次招商推介会,积极筹办世界VR产业大会、持续举办南昌飞行大会,支持链主企业召开供应商大会,着力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160个。
突出开展产业链招商,画好产业图谱,按图索骥,着力实现每引进培育一个龙头企业,带动壮大一个产业,耦合形成一个产业集群。
文体旅游:
推动陆军博物馆、市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
推动陆军博物馆、市博物馆新馆等项目开工建设,市图书馆新馆、梅岭云端景区等项目如期完工,精致规划“两滩七湾”天然泳场,推动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办好八一广场升旗、“英雄马”、烟花晚会、鄱阳湖国际观鸟季等系列活动。
大力发展演艺经济,持续擦亮“唱响洪城”品牌。组建环南昌城市文旅联盟。用好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,着力打造全球旅游目的地、全国旅游新高地、全省旅游黄金地。
洪观新闻·南昌晚报记者 杨小勇 胡萧